論文摘要】可持續發展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這一概念得到較為公認的定義是:在不損害未來世代滿足其發展要求的資源基礎的前提下的發展。我們要以人力資源替代自然資源,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信息源:汕頭招聘網_www.rc3721.com
一、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緣起和內涵
可持續發展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現在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發展戰略。
二戰后至1960年代,在經濟重建動力的推動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接受了凱恩斯理論,以高速經濟增長來擺脫各種經濟社會矛盾。同時,戰后宣告獨立的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則企圖以更高的經濟增長速度趕超發達國家。然而,這些增長都是以傳統經濟增長理論為基礎的,而傳統經濟增長理論如哈羅德一多瑪模型、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等,或者只強調資本,或者強調資本和勞動力,而環境與自然資源在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被忽略的。這種理論對高速增長過程中的環境損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0世紀60年代,高速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逐步凸現,主要是人口、環境和資源等方面出現的壓力和危機。于是,一些學者開始考慮未來的發展問題。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是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提出的“飛船經濟”理論。這一理論引起了巨大反響,結合現實中已經出現的人口、環境和資源問題,學術界開始關注環境與發展關系的研究。1970年代初,羅馬俱樂部發表了震動世界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提出經濟要實現“零增長”。報告的設想雖然是不可行的,但它對未來的預測是有積極意義的。
1981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了一份題為《保護地球》的文件,其中對可持續發展概念作了闡述,將其定義為:“改進人類的生活質量,同時不要超過支持發展的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這是可持續發展最早的定義。1983年,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成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負責研究人類長遠的環境與發展戰略和國際社會應對環境問題的措施。1987年,該委員會提交了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該報告正式將可持續發展作為關鍵概念采用,并較為詳細地討論了其定義。但在該報告中涉及到持續發展定義的陳述有六處之多,各定義之間并不一致。這說明它作為一種全新觀念的不成熟性,也說明其內涵的豐富與復雜。不過,報告明確指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可以統一的,這就是可持續發展,它是確保未來環境與發展的唯一合理的途徑。這一報告促成了1992年里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召開。在該次大會上,可持續發展作為全人類共同的發展戰略而得到了確認,這一概念得到較為公認的定義是“在不損害未來世代滿足其發展要求的資源基礎的前提下的發展”。這是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形成的定義。
從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可以得出兩個原則:一是發展原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權利,并且這種權利要延續下去,即必須顧及到后代的發展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享有平等的和不容剝奪的發展權利。但發展權對發展中國家更為重要,因為發展中國家承受著環境退化與貧困雙重壓力。所以,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是第一位的,通過發展才能使人民脫貧,才能積累解決環境與生態問題所需要的經濟實力,才能使社會最終擺脫貧困與落后。二是可持續原則。也就是說,人類追求的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改變單純依靠增加投入、增加消耗以實現發展的傳統發展模式,使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減少。與此相適應,人類應該控制消費,使消費朝合理的方向轉變,應該反對各種揮霍和浪費。信息源:汕頭招聘網_www.rc3721.com
二、以人力資源替代自然資源,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各種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允許下降,如果某種單因子下降了,則要求替代資源的完全補償。體現這一思路,世界銀行于1995年9月在《監督環境進展——關于工作進展的報告》中,推出了一套新的計算國民財富的指標體系。在該體系中,一國的總財富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即創造的財富、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由于可持續發展要求自然資源的存量保持穩定,增加創造的財富的途徑就有三條:一是提高自然資源的使用效率;二是提高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三是增加人力資源的投入。這三條途徑從本質上講是一樣的,即通過人力資源的發展來實現創造的財富的增加。因為第一和第二條途徑實際上總是科學技術進步、資源配置優化、管理機制完善和社會組織合理的結果,也就是人力資源發展的結果。因此,可持續發展從資源角度講,就是以人力資源替代自然資源的發展模式,人力資源是決定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此,自然資源極度匱乏的日本和以色列的發展實踐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實證支持。
既然人力資源替代自然資源對實現可持續發展如此重要,那么,這種替代是否可行呢?我們認為,這是完全可行的,尤其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講,更是如此。
首先,發展人力資源是現代經濟社會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當今世界,已經開始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知識經濟的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中,對知識經濟的內涵進行了界定。該報告指出: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之上的經濟。由定義可知,知識經濟具有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等相區別的特有性質。一是它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它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托,以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為主要特征,把可持續發展與智力創新和信息化并存作為知識經濟的特征,它著重開發知識、智力這一無限資源。二是知識經濟時代實際上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知識經濟的實質和核心內容。三是知識是生產力的重要要素。知識具有持續增長和報酬遞增的趨勢,它改變了傳統的要素增加邊際效益遞減的規律,特別是對知識的投資,既能增加知識要素本身的積累,也能增加其他要素的能力,從而在整體上大大提高全要素投資的收益。四是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知識經濟是一種創新型的經濟,創新成了發展的關鍵和經濟增長的驅動力。
總之,知識經濟的到來使高技術產業在經濟中所占的份額日益增加,知識產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勞動者素質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這一切都表明,充分利用人力資源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知識經濟為人力資源替代自然資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其次,從我國的國情看,人力資源替代自然資源是完全可行的。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人力資源非常豐富,而人均自然資源擁有量過少是我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難之一。我國主要自然資源的人均擁有量通常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我們完全應該而且可以用豐富的人力資源替代短缺的自然資源。這種替代通過科技進步、完善管理、優化生活方式和合理配置資源,等量的資源消耗將能產生更多的財富,而通過合理分配社會資源,可使等量的財富產生更多的福利。
當然,在提出以人力資源替代自然資源,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時,必須同時考慮到就業問題。毫無疑問,人力資源替代自然資源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使就業增加,失業減少。但同時應看到,如果替代方法不當,反而會引起更多的失業。當就業出現較大問題時,公眾對生計的關切會壓倒對環境的關心。而且,大量過剩勞動力堆積在農業領域,將會成為生態與環境破壞的基本因素。所以,一種好的人力資源發展戰略必須將就業放在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不應該將資源過度投入于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領域。就我國而言,在高技術領域有所作為是必須的,但卻不能放棄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社會對人力資源的投資,要有足夠的部分用于普通勞動力的技能培訓上,使我國由一個人口資源大國轉變為一個人力資源大國,經濟由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更多資訊可關注我們其它網站:
汕頭招聘網 www.rc3721.com
汕頭人才網 www.qeje.cn
澄海人才網 www.chrcw.cn
惠州人才網 www.0752rc.cn
揭陽人才網 www.0663job.com
潮州人才網 www.czzp.cn